(原标题:关于ETF分红的三层认知境界:你在哪一层?)
来源:ETF大白,已获授权转载,略有删改
(预警:相信90%的人都没有走到第三层境界,看完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)
关于分红的讨论,
隔一段时间就是一波吐沫横飞……
虽然真理越辩越明,但是说的多了,
大白真心好累,而且显得自己在诡辩。
其实不如直接放三张图,三层境界,
带家人们过一遍大白的心路历程。
一、第一境界:“分红”当然是“左手倒右手”
关于分红,几乎99%文章都会跟大家强调:
“分红不创造价值”,“分红要除权,总资产不变”……
没错儿,他们说的是事实。
毕竟要大白讲,会上图,比他们讲的更清楚。
如图,我们对比一下持有资产在分红前后的变化,
随着分红的进行,资产价格下降(除权),
持有资产由全部市值转变为市值+现金分红款,形态转变,总值不变。
因此这个动作的确可以理解为“左手倒右手”。
80%的人止步于此,于是认为分红毫无意义。
——这便是认知的第一境界,你以为你懂了财务。
明白了会计恒等式的要义:
财富不会凭空增加或消失,它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。
二、第二境界:ETF分红,为了更好地跟踪指数
我看过60%的大V都这么写,他们不乏专业性,严谨性。
众所周知,ETF的天职是“紧跟指数”,
但有个bug是,几乎所有的A股ETF都以价格指数作为基准(少数QDII类以全收益为基准),而价格指数是不含分红的;
由于成分股分红款进入基金资产,因而ETF其实约等于“全收益指数”的模样。
这也意味着,高分红的红利类ETF天生对“目标指数”产生巨大的超额,也天然的会具备分红条件!
如图,自2020年以来截至2024年6月21日,用于模拟ETF的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(亮红曲线)涨了51%,而ETF目标价格指数(黄色阴影)涨幅仅22%,近30%的“超额”是成分股分红带来的(红色阴影)。
因此,虽然拥有巨大“超额”,但根据合同,还是违背了“紧跟指数”的初衷,因此唯有将“超额”分掉,才算按合同办事。
你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,真的去打开了基金合同,发现“第十四部分 基金的投资”和“第十八部分 基金的收益与分配”里面写的清清楚楚,
然后感慨:学到了!良心大V专业!诚不我欺!
90%的人止步于此,于是分红的意义在于行使投资者的权力。
——这便是认知的第二境界,你以为你懂了法律。
明白了基金的奥义:
一种信托关系,遵从契约精神。
三、第三境界:分红不创造价值,但红利是价值的创造,ETF分红是价值的变现
而我见过仅仅不到5%的人,会将ETF的分红与企业的分红关联在一起,并且以一个长期的视角来看待。
还是以上图为例,我们稍稍做一个变形,将累计股息收益率(红色阴影)平铺在横轴,它与价格收益率(黄线)的累加依然是全收益指数的回报(红线)。
这时,奇迹发生了:
我们看到累计股息收益率几乎是“一步一步,拾级而上”。其中黄色三角标记了每个“台阶”,几乎都在8月底,也恰恰是多数成分股公司完成分红的时点。
而这“波澜不惊,稳步向上”的曲线,正是红利资产中最硬核的部分。
——上市公司真金白银的分红款,来源于公司的盈利。
站在ETF维度,上市公司赚了钱,通过分红进入了ETF资产(全收益指数模拟);
而如前文论证,ETF又将按照合同约定,把这部分“超额收益”再分红给投资者。
发现了吗?这其实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,ETF从此变成了一架桥,这边连着上市公司,那边连着ETF投资者,中间流动着的,则是源源不断的现金红利。
如果说分红的那一刻并不创造价值,但我们拉长了时间来看,企业的红利部分确实是在时间的滋养下,逐步生长为收益中最稳定的部分。
而红利的根源,当然是企业创造出来的价值中,最实实在在的现金流。
最重要的是,唯有ETF分红,才能把这部分现金流“转移”到投资者手中,形成价值的最终变现。
而图中不难发现,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分红的部分,在长期视角,价格的波动对我们收益的影响其实是越来越小,毕竟红利部分占比越来越大。
而事实上,“超额”是确定的,在ETF的持续分红下,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,我们终将通过“收息”来回本。
——这才是ETF分红的意义啊。
恭喜你,认知来到了第三境界,至此终于站在投资的视角。
这便是价值投资的奥义:长期持有,底层资产为优质现金分红的企业。
如果还要加个限定,那么我觉得是:买的足够便宜,ETF稳定分红。
对于这两点,
当下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已来到近6%,纵向看位于十年来近八成的高位,而横向看,比2.3%左右的十年国债收益率高太多,便宜是够便宜;
中证红利指数相关的ETF中,在分红的稳定及体验方面表现突出的无疑是中证红利ETF(SH515080),这也是大白一直以来赞不绝口的底仓品种。在今年“分红潮”的大势下,更是在过往一年两次的稳定分红基础上,先行落实了季度分红,坚定而低调的走在前面。根据新出炉的分红公告,本次分红登记日在6月28日。
结语:
显然,我们的认知是在不断深化的。
会计的视角仅站在了分红的时点来看问题;
法律的视角仅站在了权利义务的角度来分析;
而我们终需以投资的视角,站在长期的维度来认知这个市场,去挖掘盈利的最大可能。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风险提示: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,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,据此买卖,风险自负。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
作者:E播报炒股按天配资平台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